
蓮塘口岸通關4年,迎送客超3000萬人次;
2024年至今,出入境人員突破2000萬人次;
單日查驗峰值10次創新高,
峰值超10萬人次,為設計流量3.5倍;
國慶節出入境達51.9萬人次,較去年同期增長59%。
蓮塘口岸,由華陽國際原創設計,歷時6年,2020年貨檢正式開通,2023年旅檢開通。
作為大灣區建設背景下,深港首個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,蓮塘口岸人氣持續高漲,“跨境旅游集散中心”品牌成色愈發鮮亮。
通關4年后,再訪蓮塘口岸,看熱度之下,建筑如何拓寬生活的邊界。
01連接
從雙城生活到灣區生活
作為構筑“東進東出、西進西出”格局的重要口岸,蓮塘口岸連接深圳的老城區與香港未完全開發地區,填補了東部口岸設施不足等不平衡因素。
面對重大的戰略意義,蓮塘口岸的規劃設計有著四兩撥千斤的輕巧。四座車行橋、一座人行橋連接深方、港方兩地旅檢大樓,建筑由此“合二為一”,橫跨深圳河兩岸,實現了深港一體化建造。得益于此,旅客通關全程在室內進行,雙城生活在幾步路程里無縫轉場。

?SFAP

?SFAP

△深方旅檢大樓
如今,深中通道開通后,“過蓮塘、看大橋、享美食”成為大灣區當下跨境游的熱潮,蓮塘口岸也成為港人北上流量最大的口岸之一。2024年,經口岸通行的各類旅游、研學、參訪、騎行等團隊數量同比增長近1倍;更因周邊的平價消費,成為銀發族心儀的北上目的地之一。
這座深港間最年輕的口岸,服務著最年長的客流,見證著兩地的雙向奔赴。

△旅檢大樓與西鄰下連廊

△匝道橋接入口岸
02空間
匆匆之中,自有悠閑

口岸建筑里,總是人來人往,步履匆匆。但在蓮塘口岸,設計依然希望帶給旅客松弛的體驗。從宏觀規劃到微觀材質,從空間序列到光影變化,在小尺度里,高效率之中也有慢享受。
規劃上,面對狹小用地,華陽首次提出客貨分層設置,將貨檢區設置于一層,旅檢區設置于二層高架平臺,實現貨檢、旅檢在豎向空間上的分離,也為場地留出了充足的回轉空間。

△立體口岸?SFAP
建筑設計上,貫徹“光影·流·岸”的概念,選取白色系為主色調,建筑以溫和低調的姿態消隱于城市與山景之中。
室內采用全幅玻璃幕墻和天窗,引入自然光線,與室外大跨度連廊、雨棚一同形成整體的空間序列;旅檢大樓四邊的外框架柱均向外傾斜,保證內部空間寬敞,也留出了足夠的過渡空間,旅客可暫時休憩,可聚集等候。

△大巴上落客區
△上落客區雨棚
△室內空間?SFAP
三樓出境大廳外設置平臺,旅客可直接通過垂直動線前往二樓大巴上落客區,也可在平臺上休息、等待,遠望山景。

△出境大廳外平臺
現在,蓮塘口岸是深圳首個采用“人車直達”的口岸,深港騎行愛好者可直接推車過關;也提出了打造“樂齡無憂口岸”的目標,后期運營對行人體驗的關照,與設計的意圖不謀而合。

△單車不折疊即可“一站式”通關

△連廊內部空間

△從查驗場地看人行連廊
03口岸圈
老城區的新活力

△口岸外匝道橋與深圳電視塔
作為深圳市內最早與香港通關的地區,羅湖有著獨特的歷史沉淀與時代記憶,也從未停止發展的腳步。如果說,福田口岸連接深圳市中心的繁榮,深圳灣口岸連接高速發展的車水馬龍,那蓮塘口岸,則將旅客帶入老城區獨有的悠閑與從容。
深方旅檢大樓以一座人行廊橋連接與口岸商城,過完關,無需走出室外,吃喝玩樂一應俱全,成為港人北上時必經商場之一。因為絡繹不絕的港客,口岸商城也被稱作“港人帶旺的商場”。

△通往口岸商城


△蓮塘口岸商業城
離開口岸,幾步路之外就是地鐵站、人行天橋,出行更加方便。口岸的整體性設計,考慮了建筑與周邊片區的關系,基于城市道路規劃,以匝道橋、車行橋等接入口岸,將深港跨境交通重新分流,避免交通擁堵。

△口岸外人行橋

△蓮塘口岸地鐵站
口岸的人氣也帶動了周邊活力。離開旅檢大樓,涌入眼前的仍是小尺度的街道與綠植,耳邊仍是地道的粵語與港式美食,老城悠閑而鮮活。

△居民區看蓮塘口岸

△由居民區通往口岸
大灣區在變“小”,口岸圈卻在變“大”。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,蓮塘口岸的便利與高效,吸引越來越多的兩地居民,“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”效應持續放大;而口岸的設計,正是在人與城市之間,建造一處功能與體驗感兼顧的公共空間,存放城市的歸屬感。
